有些人唱歌跑调而不自知,这是因大脑缺陷导致。他们还可能对空间感、语言音调的把握出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色。许多著名的人物像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唱歌都不着调。
1890年,德国医生诺布洛克(August Knoblauch)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音乐处理的认知模型,并首次定义了amusia(失乐感,失乐症)。
有统计表明,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其中的4%是先天性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许多著名的人物,如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美国第18任总统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第26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革命家切•格瓦拉,以及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等,都唱歌不着调。
其实早在1825年,弗•戈尔(F.Gall) 就曾提出人脑中的某个特殊区域存在着“音乐暗盒”,它会在创伤性事件后受到损伤进而影响人的乐感。而在1865年,法国医生詹尼•露•比多(Jean-Baptiste Bouillaud)首次对由大脑损伤而致使的一系列失乐症状进行了描述。尔后的1878年,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艾伦也对此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1890年,德国医生诺布洛克(August Knoblauch)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音乐处理的认知模型,并首次定义了amusia(失乐感,失歌症)。
而直到百年后的2002年,第一份关于失歌症的正式研究性论文才得以发表。领导此项研究的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Isabella Peretz)教授,她们对失歌症者的脑部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发现有大约一半的失歌症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且发现了他们有一个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的细微不同。伊莎贝拉•珀利兹教授推测,人脑中应该是存在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此部分发育不全就易导致失歌症症状。
这要说说“五音”概念。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
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了。
这要说说“五音”概念。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
人为什么会唱歌跑调?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不过从理论上来讲,它应该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先天因素来讲,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境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症患者也无法区分音高相近的音符。
有研究表明,失歌症与大脑左侧额叶的发育有关。左半脑额叶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性格、判断力、注意力、书写等功能,与情感的清晰表达,声音的精准模仿等都密切相关。故当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产生病变后,易致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进而唱歌跑调。
2009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Teppo Särkämö博士对53例脑卒中患者的左或右半球大脑中动脉(MCA)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失歌症组的左、右半球与正常人群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失歌症组常有较多的额叶和听觉皮层病变。试验结果表明,后天失歌症的产生与一系列的认知功能、注意集中力、大脑运行功能,以及记忆能力相关。此外,许多关于失歌症的研究也同样支持诸如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以及边缘系统等多个皮层区域在音乐的处理中的重要性。并且也认为其它皮层区域的病变,以及皮质厚度的异常,神经连接及大脑可塑性的缺陷等,也都与失歌症的发生有关。
词条扩展:五音不全的人在唱歌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唱跑偏了?
答案明显是:有些人能知道有些人不能知道。当到了仪器面前,所有人都是跑调的。不过没那个必要,音乐没必要如此搞苛刻。基本不跑调的占一多半。假如吼《大海》上不去了,就会停下,这些人是占多数的。其中还有一些虽然根本没学过乐理但自发地会降低一个八度来唱的人,说明他们具有天生的正常乐感。
大多数人的偶尔跑调,发声在移调、特殊的不和谐音程等情况。少数明显跑调的人,特别爱在某种特定的音程上跑,旁人笑他跑调了,他会说:“我觉得也有点怪”。最严重的跑调者,就是根本不着调,你不看歌词歌名就不知道是在唱哪歌。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可以定义为音乐残障。
一般说来,“失歌症”患者通常会有如下症状:听力智力和记忆力正常,对音乐感知度差;无法准确唱歌,但往往意识不到,甚至自以为是;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差,甚至常感到困惑。 且由于言语交流过程中语音语调的广泛运用,失歌症者还可能由于无法准确把握交谈者语气而造成沟通障碍。对于遗传等原因造成的失歌症,目前尚缺乏相应的预防和治愈手段。但是,从小培养孩子对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避免跑调的发生。
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唱歌跑调的都是失歌症患者,其实大部分五音不全的人只是由于未接受正统的音律训练,乐感较差而已。他们对音节、节拍的高低不太敏感。这其中的相当⼀部分是可以通过发音训练得到纠正,而另一些失歌症者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才能得以改善。
和“五音不全”相比,失歌症者的最大特点就是唱歌跑调但自己却浑然不知,而且其空间处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例如,给他们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照片,他们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由此科学家们曾推测,在大脑里,人对音乐中音高部分的处理可能与空间认知能力有关。且认为,在人的大脑中,空间处理与旋律识别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当这两项同时进行时,就可能因为存在冲突而使得错误率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