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等离子体的用途非常广泛.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工业、农业、环保、军事、宇航、能源、天体等方面,它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1936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卡尔曼Tihanyi描述了“等离子电视”的结构,并由此构想第一个平板显示系统,当然这还是处于理论状态,而真正的首个等离子显示装置出现在1964年,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Donald Bitzer教授、H. Gene Slottow教授和研究生Robert Willson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的,因此他们也被认为是现代等离子显示技术的创始人。
在60年代初期,当时的电脑还非常简陋,它们大都只能输出数字和字母符号,如果想看到图形,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Donald Bitzer采用了一些方法,将普通电视机作为给学生们使用的终端显示器。虽然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时的需求,但是又有了其他问题产生:普通CRT电视机难以满足持续显示同一个图像的要求,因为CRT中的电子枪是不断来回扫描的,如果想要提高刷新率,就需要大容量的存储器,而在60年代,存储器的价格之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为此,Donald Bitzer和他的同事开始研究利用多个微型显示单元组成的阵列去组成一个大的显示装置。他们将一个1英寸宽的玻璃片上钻了个直径为它千分之十五的小孔,然后将玻璃片和其他两片叠成三明治结构。他们在这个三明治结构的外表面制作了可以承受高压的薄膜黄金电极,然后将其中的空气抽干,并注入纯净的氖气。通过给电极施以电压,这个装置中的气体开始发光,这就是等离子显示设备的最初原型。
1964年7月,这个3人小组设计了全世界第一个等离子面板,只不过这个面板仅仅有一个cell单元,只能发出一种颜色的光,和现在拥有百万个cell的电视比起来,显得比较简陋。不过从单纯技术上看,这个装置已经具备了现代等离子显示设备的基本雏形。此后,他们还陆续解决了显示CELL单元漏气、混入氮气导致的发光衰减等问题,并且制造出了可以控制的4×4、16×16分辨率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1980年代,个人电脑刚刚普及,等离子显示器当时曾一度被拿来用作电脑屏幕。这是由于当时的液晶显示发展仍未成熟,只能进行黑白显示,对比度低且液晶反应时间太长的原因所致。直到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被发明,等离子显示器才渐渐被赶出电脑屏幕市场。
1983年的时候,IBM发表了型号为3290 '讯息面板'的19…迹?8 cm)橙色灰阶显示器,它可以同时显示四台IBM 3270的讯息。不过由于灰阶LCD的竞争过于激烈,1987年IBM计划将位于纽约的当时世界最大等离子显示器生产线关闭。1992年富士通推出世界上第一台21…迹?3 cm)全彩屏幕。这台屏幕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及NHK STRL共同研发出来的。
1994年,韦伯在圣荷西的一场工业展览中展示了彩色等离子技术。松下电器开始跟Plasmaco共同发展该技术,直到1996年,松下将其并购。1997年,富士通发表了第一台分辨率为852x480,且为渐进式扫描的42寸等离子电视。飞利浦、先锋及其他公司也相继发表了42寸等离子电视。
到2006年的时候,等离子和液晶的销量相当,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等离子可谓江河日下,相比液晶,等离子的出货量逐渐下跌,到如今,等离子的销量已经不足10%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