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2亿人群饱受肠胃疾病困扰,,其中许多人需要遵循严格的饮食管理,又对营养摄入有需求。很多白领在忙碌的工作环境中,常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作为工作餐。但经由微波炉直接加热,会在短时间内让食物达到300摄氏度高温,破坏食物中的诸如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且食物会因水分会流导致失口感生硬。
来自中国的设计大奖获奖作品:微蒸食盒
出自同济大学陈晓如
2016年戴森设计大奖(James Dyson Award)中国大奖得主(National Winner)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她将传统中式“蒸”的烹饪方法和常见的家用微波炉相结合,可以在稳定低于105摄氏度之下将食物蒸熟, 防止营养元素流失,同时蒸汽可以让食物保持口感柔软。
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2016届本科毕业生陈晓如(23岁)凭借“微蒸食盒”这一设计成为了首位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奖获得者。今年是戴森设计大奖这一面向大学生的国际设计大赛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年。陈晓如在设计蒸盒时,在蒸屉和盖子之间加入一道金属夹层,用于屏蔽微波对食物的直接加热。在蒸屉中放入水,这样微波炉在运行时仅加热水,再由水将食物蒸熟。
陈晓如说:“一开始我想设计一款外观非常酷的产品。但是在做了调研后,我发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是设计最重要的意义。我很高兴我的设计做到了这点。“
本次大赛中国区评审评价获奖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有着巨大的需求。如果可以问世,受惠面会很大。它十分符合戴森设计大奖‘设计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宗旨。我很高兴可以见证中国学生创造出可以改变生活的巧妙设计。”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基于对中国上班族午餐的生活习惯研究——自带便当加热食用),创造性地通过餐盒不同部位的材料应用,控制微波的进入与否,从而改变了微波炉的烹饪方式:由“热”变“蒸”,以适应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这是一件好的设计,可以使人的生活更美好。”
东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薛澄岐:“这一设计作品中,装饭菜的盒子由金属材料制成,微波无法进入,而装水的部分微波可以顺利通过,通过加热水发生的蒸汽来加热上部的金属饭盒。复合型的材料应用,消除了微波直接碰到金属造成的火花。这个创意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有设计思维在里面。”
戴森设计大奖设立人、“英国设计之王”詹姆斯•戴森爵士说:“落实一个想法需要努力和决心。但每一次失败都会使你更接近成功。独辟蹊径,边做边学。创造属于你的发明。“
陈晓如介绍,这件作品从构思到设计定稿总共花了近6个月时间,其中设计迭代花了将近3个月,前后她设计制作了3个外观原型。这些模型主要用于测试产品的尺寸和加热所用的时间。此次她将获得的约2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她希望这笔奖金可以支持她继续制作出能够屏蔽微波的功能模型,首先就是寻找合适材料并制作出带圆角的金属夹层。
“微蒸食盒”作为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区大奖,将和中国区其他入围奖一同进入到下阶段的国际评审阶段。陈晓如希望她的设计可以惠及更广大的人群,让工作餐变的更美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