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欢迎扫描添加微信与我们联系:

请填写以下信息,会有专人与您沟通

你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拇指交流”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

作者: 来源:   2013/11/4 9:15:00
触屏一代

  “触屏一代”,也叫触摸一代,是指那些通过新潮的电子触屏设备(智能触控手机或平板电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她)们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在智能电子产品与虚拟世界的“包围”中成长。



 

“触摸一代”新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

  十年前,许多20岁左右的青年男女都是当时的新型社交网络(Friendster、Myspace和Facebook)的最早使用者,这一代的成长环境与之前任何一代都不同,他们成长的世界里充满了移动互联网。由此我们把目光放在这一代人身上,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探寻到未来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技术层面的基本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体现在:

  1、手机的数量超过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

  在最新的调查中,有65%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宁愿没有汽车也不愿没有手机;

  2、“键盘快捷键”等词汇已经不复存在,“保存”和“点击”渐渐被“手势”、“分享”和“轻触”取代;

  3、因为人们经常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保持联系,个人隐私越来越少。

  我喜欢将这个人群称为“触摸一代”或“T世代”,触摸一代最让我兴奋的地方是他们对于软件和产品有着如此与众不同的想法。我在16岁时最大的幻想是开着父母的车外出和好友兜风,但是对于这一代来说,他们的自由体现在互联网和各种设备之中,新的消费类产品快速增长恰好体现了这种趋势。

  他们希望用触摸来完成所有的事,他们的隐私观念淡薄,却又懂得在分享动态时分清各种复杂关系。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要求最快的网络速度,用以和他人创造越来越多的联系,这种行为是前几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对触摸一代来说,触摸是最重要的事,他们对于手势的狂热远超“键鼠一代”的预期。现在最流行和最新颖的应用都使用了触摸方式来帮助人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在Vine或Instagram中,人们需要按住屏幕拍摄视频;Snapchat中,用户对屏幕进行直接操控时才会显示画面;当你在Tinder中向右滑动(表示对某人感兴趣),你已经通过触摸头像而和他们形成了联系,即使此时还未收到对方的回应。这些对屏幕的轻点和触摸都大大改变了我们和软件的关系,假如你现在想要在移动端创造任何新玩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供良好的手势操作和交互方式。

  触摸一代生活在一个不断联系中的世界,但是却常常感到孤独。因而他们一直在寻找一款能让他们维系真实关系、进行“真正谈话”的产品。伴随成长的社交网络让他们更容易地同大家分享生活,但是现在这种行为已经逐渐成为了比拼人气的“人气竞赛”。

  那么,他们如何找回私人化、真实化的对话方式?这就是社交网络的第三阶段:既能让他们充分互动,又能让他们远离喧嚣的世界。

  目前正处在第三阶段的起始时期,许多企业针对触摸一代的特点创造了自己的产品。例如,在通讯应用方面,MessageMe、Kir、Viber、Line、WhatsApp、Snapchat、Tango和微信都获得了爆炸性的增长。它们的成功体现了新的消费趋势——即时、私密,能体现个人情感。人们在这些应用中可以通过贴图表情、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表达自己。

  有趣的是,触摸一代对上一代人使用的工具不太感兴趣,他们很少使用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短信也很少发,因为短信目前仍在收费。每当拿到新的智能手机,他们就开始忙于下载新应用和设置用户名,这和8、9年前新入学的大学生兴奋地用电子邮箱账号注册Facebook一样。

  部分公司和产品已经失去了他们的核心用户,其中包括雅虎、AOL、微软/Windows
Live、Google/Gmail。但为了能在10年之后依然保持公司活力,他们需要创造能吸引触摸一代的新产品。

  即使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新一代领军企业也不得不创造新的社交方式来保证留在这个“新世界”。刚刚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腾讯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它一直是中国互联网的中流砥柱,微信的成功被看做该公司重塑自己的开始,目前微信已经拥有了4亿用户。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对目前的情况非常兴奋。我希望能在移动端上通过简单的手势获得更多的体验,未来的互联网企业需要更多地满足触摸一代的需求.

  触屏一代:猛于虎 父母纠结

  去年春寒料峭的一天,几十家儿童手机及平板应用开发商,聚集在加州蒙特利的一个古老的海滨度假村,展示他们的游戏应用。

  一个像是刚从玩滑板的毛头小伙晋升为爸爸的开发者称,自己是“智力游戏追梦者”,他展示了一款面向幼儿的交互游戏,这款叫做“宾果拼图”的游戏灵感来自他的儿子。两个30出头的女子,则正在急切地为一款叫作“敲敲家”的游戏应用收集反馈,这款游戏主要面向1~4岁儿童,她们解释说:“我们想确保游戏简单易懂”。

  这次集会是由资深儿童交互媒体评论家华伦?巴克莱纳组织的。他会利用间隙时间,测试他的遥控直升机能否到达大厅的二层。一些跟随父母而来的孩子又敬畏又兴奋地昂头观看着飞机的测试,但大多数的孩子则低头盯着大厅里展出的iPad或其他平板电脑,就像看着一盒盒打开的糖果。

  我则走来走去,和开发者们谈话,有好几个开发者向我阐释了玛利亚?蒙特梭利的一句格言:双手是人类智力的工具。他们引用这句格言,以期证明这些年幼的孩子原本只能咬香口胶玩,而现在通过触摸屏幕,他们可以逐渐做一些更复杂的活动。

  真的,如果玛利亚?蒙特梭利看到这一幕会做何感想呢?这三十几个孩子,没有跑到海滩上去挖沙子,没有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奔跑,也没有去捉小寄居蟹,相反他们都待在室内,独自一人或者三三两两地盯着一块几英寸大小的屏幕。他们的手指在做着蒙特梭利肯定无法想象的事情。

  触屏猛于虎?

  不久以前我们还只有电视,理论上说,电视可以放在父母的卧室或者锁到一个壁橱后面。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和iPad,而这些东西通常和家里的杂物像钥匙、口香糖、头绳等东西放在一起。

  我四岁的儿子有时会抱怨说,“妈妈,除了我别人都有电子产品。”是啊,他为什么就不能有呢?在他学会说这个句子的这段时间里,已经有数千个儿童应用程序被开发了出来,其中大多数是面向他这样的学龄前儿童的。

  对我们而言(我指的是家长们),美国式的童年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转型。但对他来说,滑动手指可以做很多事情,上百个游戏就可以装进那个和一本《晚安,月亮》一样大的小玩意里。

  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更新了针对幼儿和媒体的指导建议。1999年,该组织就建议不鼓励两岁以下的儿童看电视,因为大脑开发研究显示,“与父母和其他主要看护人的直接交流”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十分关键。

  更新后的建议开篇就提到:自1999年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2006年,90%的家长承认,他们两岁以下的孩子接触过某种形式的电子媒体。不过,儿科学会的主要意见仍与1999年差不多,不鼓励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被动地使用任何屏幕媒体(该组织也提到: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高质量的程序或许会有教育价值)。

  2011年的报告提到了“智能手机”和“新屏幕”技术,但没有提到互动式应用软件。也没有提及90%的美国家长认为,尽管他们并不情愿承认:这样滑动手指可能也会有一点好处。

  父母们的纠结

  那么,兼具儿童互动软件开发身份的“特殊”父母群体是怎么想的呢?也许这组父母能够更清楚地表达一些新技术的好处,而这些好处也许还没有被谨慎的儿科医生们所了解。

  其中一个开发者说,孩子们只有在乘飞机或长途坐车时才能玩。另外一个说,周三和周末可以玩,每次半个小时。最宽容的回答跟我家的规定一样:每天可以玩半个小时。

  有一次,我和一个最大的儿童电子书开发商以及他的家人坐在一起,咿呀的小孩子坐在高脚椅里开始闹腾,所以那一刻他的妈妈做了我们许多人都做过的举动,她把一个iPad放到婴儿的手里,并给她播放了一段影片。当发现我在看她,她表现出一种常见的似乎被评判了似的紧张,“在家里,我只让她看西班牙语的电影。”她好像保证似地说道。

  父母们的纠结反应让我看到这个时代的一种神经质:当科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们也越来越在乎它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对父母来说,科技的能力和进步并未转化成舒适和轻松: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必将伴随他们一生的数字洪流中畅游;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过早过多地接触数字媒体会让孩子沉溺。家长们只好像使用精确的手术仪器一样对待平板电脑和那些小程序,期待它们对孩子的智商带来神奇的效果,帮助他们赢得尖端的机器人竞赛——如果他们确实是这样使用数字科技的话。否则,他们的孩子可能最终会变成一些只把计算机当作朋友的替身,甚至都不会与人进行目光接触的冷漠苍白的生物

  “触屏一代”低龄化令人堪忧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触屏一代”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触屏一代”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

  当37岁的达沃·克兰德尔一想到自己3岁的小儿子科尔已经可以像大孩子那样熟练地输入电脑开机密码、进行网上“冲浪”,甚至操作一些简单的电脑软件时,这名普通的美国马萨州软件程序员的脸上便会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然而当克兰德尔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里其他家长提到这些时,他们中很多人则皱起了眉头,“他们震惊地看着我,羡慕的同时似乎还有些担忧。我想很多家长都对互联网和数码产品有一种恐惧感吧。”

  而这些纠结反应正体现了我们这个数码时代父母们的一种普遍心理:随着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父母们越来越在乎技术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父母来说,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熟练地应用将会伴随他们一生的数据流;另一方面,又担心过早过多的数字媒体会让孩子无法自拔。

  小心!数字育儿陷阱

  似乎还是不久之前的事情,我们常常能读到来自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科学家们关于电视对儿童成长及教育影响的研究结果,“沙发一代”、“土豆一代”已经听得快磨出茧子。

  但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像人们口袋里的钥匙、背包里的口香糖一样和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时,对于在数码时代成长的孩子而言,又有了新的称呼。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美国教育和科技作家马克·普连斯基曾用“数字人”来形容在电脑语言、电子游戏和其他技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孩子。2010年4月,当iPad诞生的时候,这个说法有了全新的意义,甚至衍生出“触屏一代”,这一代人自然包含了那些年幼的孩子。当他们用小手在触摸屏上划来划去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像睡前故事书一般大小的装置居然装得下数百个游戏,无数的儿童应用软件被开发出来,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和父辈相比,这一代儿童的童年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令人吃惊的转变。

  在8月19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作者用一组数字来说明数码产品在时下孩子中的普及程度:“当下这一代美国儿童(3岁至18岁)是历史上最有科技头脑的一代。他们中27%使用平板电脑,43%使用智能手机;使用便携电脑的孩子更多,达到52%。”

  数码产品除了在家庭中拥有绝对影响力外,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甚至产生了一种名为BYOD的教学方式。

  BYOD的全称为BringYourOwnDevice,原指允许员工在工作场所使用个人移动设备,如今,BYOD已经从企业转移到了学校,通俗地说就是“带机上学”。

  日前,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皮尔区教育局宣布计划于今年秋季在该局属下的所有学校全面推行“带机上学计划”,允许学生在修读课程时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

  皮尔区教育局认为,当今的学生早已是使用高科技产品的领先者。根据研究结果,如果将这一现状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高科技产品在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该教育局董事会的“21世纪教与学”方案于2012年3月通过批准,“带机上学计划”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在邻近的美国,洛杉矶教育局花费了3000万美元购进iPad,计划到2014年年底,洛杉矶所有公立学校的64万名学生将人手一部iPad。

  在大洋彼岸的英国,许多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被告知他们必须购买或租用iPad供自己的孩子使用。

  被数字陷阱“套牢”

  然而伴随着孩子们这种愉悦和消遣方式的扩散,对许多父母来说,他们却越来越感到不安。

  人们为自闭症而焦虑。还有的家长则为那些已经被数字陷阱“套牢”的孩子烦恼,比如攥着手机入睡的青少年、在沐浴时隔着塑料纸敲打键盘的短信狂、边吃早饭边更新“脸谱”的网瘾者……

  更严重的是,对幼小的孩子而言,过度的沉迷数码产品其实是一种灾难。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对低龄幼儿来说,他们接收和处理真人发出的信息比理解屏幕上的人发出的信息要更加容易。如果长期没有控制地接触屏幕,两岁半以下的幼儿会出现研究人员所说的“视频致呆”现象。

  今年3月英国一项对1500名祖父母的调查显示,孩子们想知道年老一代亲属年轻时是怎么生活时,会通过数码产品做研究,而不是亲自询问他们的祖父母,只有33%的祖父母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你们年轻时是怎么样的?”

  而每十个英国祖父母中就有九个声称他们的孙子孙女不会就简单的问题向他们寻求建议,而是求助于谷歌、YouTube和维基百科等网站。“祖父母们认为,他们被谷歌、YouTube、维基百科和可于网上获得的巨大建议资源边缘化了。”

  “电子保姆”的危害

  那么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城市中高度普及的中国,情况又如何呢?

  自然也逃避不了孩子过早接触数字产品的现实。

  今年4月,浙江台州市有关机构一项关于“你的孩子玩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瘾了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投票的154户家庭中,30.5%的孩子每天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时间超过1小时;6岁以下的儿童中有83.8%的孩子在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触屏一代”人群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

  一位母亲在网络论坛上详细描述了女儿元元的“触屏”生活:在幼儿园上中班的女儿,不但可以娴熟地用iPad玩“愤怒小鸟”、“飞镖切竹子”等游戏,甚至还知道下载密码。“元元最近迷上了《巴拉拉小魔仙》,自己在iPad上在线观看,有个周末的早上,她竟然6点就从床上爬起来看iPad。”

  “她一玩起来就像中了邪似的。”入迷时连饭也不吃,如果被夺走还会大哭大闹,俨然一只真正的“愤怒的小鸟”。

  对于那些忙于工作的父母们来说,平板电脑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电子保姆”。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平板电脑和电视一样正在让孩子们变成“容器人”。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在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与外界隔绝,成为“容器人”。而iPad可能会让孩子身处更小的容器——它能直接被抱入怀中。有家长抱怨说,如果是孩子半夜悄悄看电视肯定会很快被发现,但你绝不会知道他们半夜起来玩iPad。

  一旦孩子对这个“电子保姆”产生倚赖,纵使可以触摸天南海北,唯独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依然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长期与智能通讯设备为伍,会导致孩子孤独感加重,性格越来越孤僻。

  在IT行业打拼的邓女士的儿子小雨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他因为长期玩iPad,从一个爱笑爱闹的调皮捣蛋鬼变成沉默寡言的“电子娃娃”。经医院检查,小小年纪的他因沉溺游戏出现类自闭症症状。

  适可而止的“触摸”

  但在数字化的汹涌浪潮中,彻底阻止儿童接触数字技术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国内,一些父母已经意识到“电子保姆”们的危害,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比如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多接触现实世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从其中获取和培养乐趣。

  当然,在孩子面前家长是最好的榜样。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沉迷于电子产品。

  青少年研究专家田科武曾在《该如何应对触屏一代》一文中指出,家长可以利用规则的力量去帮助孩子戒除对电子触屏产品的痴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定孩子接触电子视频产品的次数和时间。当孩子遵守了约定之后,给予适当奖励,如果做不到,则给予适度惩罚。”

  除此之外,亲情的魅力是其他任何虚拟空间都无法代替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当发现自控力弱的孩子开始沉溺于电子产品中,就需要家长增强共情意识,即和孩子一起感受、体验,营造交流、信任的氛围,及时把孩子们从冰冷的触屏中拯救出来。与此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从电子产品中学习到知识,如怎样上网下载东西,怎么收发邮件等。

  “只要把握好度,多媒体终端可以促进儿童在特定阶段的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以及认知发展。”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说,他提醒家长有根弦一定要绷紧,那就是决不能没有监控地让孩子随便玩,最好是把它变为亲子互动的一种,将其作为教育的有益补充,以平常心替代“矫枉过正”。

  “触屏一代”的童年少了啥?

  上海白领魏帅的小外甥女快三岁了,虽然话还说得不全,玩起平板电脑却不含糊。切西瓜、愤怒的小鸟……从程序进入到退出,自己全能搞定。

  魏帅的非触屏手机都难免被拿去用手在屏幕上比划一番。眼看着解锁手势起不到作用,她还会急得大哭,直到给她一部苹果手机,她才会乐呵呵地摆弄起来。

  三岁小孩如此,大一些的孩子更是玩得“得心应手”。网络这个在我们儿时没有听过的名词,已经成为现在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六一”儿童节到了,许多孩子收到的礼物,也许就是一台崭新的平板电脑或者最新款的智能手机。

  “触屏”也成了这些“新世代”的关键词。不同的是,以前我们能触摸的只有大地、泥土、花草动物……他们的选项更多,而网络成了许多孩子的“触摸”首选。艳丽的屏幕、专注的眼神、翻飞的手指,取代了许多现实中的游戏玩乐。

  都说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网络功不可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已是常态,谈起时髦的东西,许多成年人都甘拜下风。孩子爱玩的天性,在电子产品背后的网络世界尽显,也许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总觉得有少了些什么。

  是否少了些同伴?飞来跑去的伙伴少了,网游里的“战友”多了。一增一减,却无法完全取代。孩子“接入”网络久了,纵可率领千军万马,纵可触摸天南海北,却可能越喧嚣越孤独。没了一起玩泥巴的淘气伙伴,童年是不是太孤单?

  是否少了些想象?屏幕后面虽然光怪陆离,可终究是经过程序加工的“二手货”,比起自然世界,少了何止几分生气?孩子与大自然终归是一体的,因为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被条框桎梏锁定。这些锁定的松紧,也许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是否少了些健康?长时间的低头、目不转睛的注视、音量很高的耳机……伴随着“触屏一代”的这些生活习惯,让许多孩子身体素质大不如前。孩子对健康的理解或许很模糊,而健康受损的事实,大家都看得见。

  不是禁止,而是适可而止。疯玩与游戏应该更多回归到孩子的童年中。感知和体验,只能来自于对真实世界的触摸。

标签: 触屏 

【创物智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供稿(包括供稿配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作者观点,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2、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或使用了版权图片,请联系我我们(13264435052),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附则:对免责及版权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创物智网所有。


热门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