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海信平板电视在中外品牌中已连续9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海信变频空调连续13年占据了国内变频市场领先位置,海信智能交通成为民族第一品牌。2011年,海信实现销售收入716亿元,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前茅。
海信集团在今天取得了如此优越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海信多年以来的努力。今天,网易家电跟大家一起回顾海信集团所走过的历史,从收音机到黑白电视机,再到彩色电视机的升级、蜕变。
1969-1992:青岛电视机厂时代
1969年,海信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成立,生产半导体收音机,固定资产10.7万元,员工十余人。
1970年4月,501型晶体管台式收音机研制成功,命名“红灯”牌。
1970年8月,青岛无线电二厂派工人去天津无线电厂学习,购买电视机零部件后,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开辟了海信涉足电视的先河,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当年共生产82台电视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69.8万元。
1976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再次开始了积极的技术开发,9月研制成功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年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17027元/人,名列全省电子行业第一名。
1979年,以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主体,与电子元件八厂、市南纸箱厂、重工具厂四个单位组成 “青岛电视机总厂”。
1982年,完成了由广西路22号到江西路11号的搬迁,并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设立电视机、电子应用、机加工三个车间,12个管理科室;下设三个分厂,主要生产电视机、收音机、元器件。
1984年,青岛电视机总厂引进世界一流彩电生产线,第一代青岛牌彩色电视机问世。从进口散件组装到彩电基本实现国产化,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
1992年,时年35岁的周厚健出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周厚健上任后,针对形势提出“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口号,进行改革,转换机制。当年,青岛电视机厂在彩电格局调整中从B类跻身到A类。
1993-2000年:海信电器初期时代
1993年,《商标法》颁布,根据法律规定和未来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公司大胆决策,在全体员工中发起征名,中标者为当时的总工程师钱钟毓,将“青岛牌”正式更名为“海信”。当年3月,新商标正式注册。
1994年,随着商标的变更,青岛电视机厂更名为青岛海信电器公司。同年,海信集团公司成立,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雏形。
1996年,海信在国内第一家高起点地引进变频技术,成立空调公司。
1996年10月,南非海信成立,跨出国际化的第一步,此后,海信牌电视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超过15%,成为销量冠军。
1997年3月,海信再次运用资本运营手段,先后购并贵阳华日电视机厂、辽宁金凤电视机厂,分别成立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和辽宁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资本运营的“杠杆”由此伸向全国。
1997年,海信剥离电视产业核心资产在上交所上市,海信电器(600060)由此成为社会公众公司。
2000-2011年:海信电器全面发展时代
2000年,海信集团决策层与经营层分离,周厚健出任董事长,于淑珉出任总裁,海信由此走向健康、科学、持续的企业治理结构。
2000年4月18日正式启用新的形象标志。海信新商标以橙色为首,绿色为主,以略微倾斜的英文字母“Hisense”组合替代了原来的红蓝标志。
2001年,海信通过战略合作方式涉足冰箱产业,拓宽了白色家电产品序列,次年,海信购并北京雪花冰箱厂,拥有了完备的冰箱生产基地。
2002年,海信与日本日立公司合资成立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开始涉足大型商用空调市场。
2005年6月,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这是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正式产业化的芯片,中国年产7300万台彩电全部使用外国芯片的历史行将结束。
2005年9月,科龙与海信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海信最终以6.8亿元的出价收购科龙。至此,海信拥有海信电器、科龙电器两家在沪、深、港三地的上市公司,及海信、科龙、容声三个驰名商标。
2007年9月,海信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投产,这是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打破了外资垄断的历史。目前海信分别在贵阳和广东各建一条模组生产线。
2008年,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惠而浦与海信联合组建合资公司,合资生产洗衣机等白电产品。
2008年7月9日,海信首款42英寸超薄LED背光液晶电视TML42T08GP正式上市,宣告了中国LED液晶电视时代的到来。
2011年5月15日,海信集团在京宣布:海信全面转身,迎接智能时代的带来,同时公布了“智能,享你所想”的品牌承诺。
2011年8月16日,中国彩电产业革命性产品——全球首款个人智能电视I’TV面市,标志着海信智能战略头卷交出。
历史还将延续,让我们一起见证海信未来之路。